DeFi,即去中心化金融(Decentralized Finance),作为区块链技术与金融创新融合的产物,以其无需中心化金融机构中介、基于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交易等特性,在全球金融科技领域掀起热潮。然而,在中国,DeFi 的合法性面临着复杂且严格的审视。
从现行法规框架来看,DeFi 相关业务在中国存在明显的合规障碍。2021 年 9 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指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DeFi 协议提供的借贷、交易等金融服务,大多以虚拟货币计价并在区块链上运行,与该通知所禁止的行为高度重合。这意味着,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,直接参与 DeFi 业务,如利用 DeFi 平台进行虚拟货币的借贷、质押挖矿、交易对操作等,均违反了国家的金融管理规定。例如,某企业若使用公司资金在 DeFi 借贷池中出借虚拟货币以获取利息收益,一旦被查实,企业及相关负责人可能面临行政处罚,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触犯刑法中的非法经营罪。
监管部门对 DeFi 保持谨慎态度,主要源于其潜在风险。DeFi 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交易缺乏有效的监管抓手,难以对资金流向、交易主体身份等进行全面监控,这为非法集资、洗钱、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温床。近期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发布风险提示,指出一些不法机构假借 “DeFi”“稳定币” 等新兴概念,包装投资项目,承诺高额回报,诱导公众参与交易炒作,实则进行非法集资活动。此类活动不仅扰乱经济金融秩序,更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。而且,DeFi 项目中的智能合约虽基于代码运行,但代码并非无懈可击,一旦出现漏洞,如著名的 The DAO 事件,黑客利用智能合约漏洞盗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以太币,投资者将遭受巨大损失,而由于缺乏中心化机构的兜底,损失很难追回。
尽管如此,区块链技术作为 DeFi 的底层支撑,在中国并非被完全否定。中国政府一直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、政务服务、司法存证等多个领域的合规应用,强调区块链技术服务实体经济、提升社会治理效率的正向价值。这表明,区块链技术本身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潜力,但当与虚拟货币结合形成 DeFi 应用时,由于虚拟货币的高投机性、匿名性等弊端,与中国金融监管的稳定、安全、可追溯等原则相悖。
对于中国企业和投资者而言,若想参与全球 DeFi 生态,需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。目前,一些内地企业选择在合规的境外地区,如香港、新加坡等地设立子公司或特殊目的公司(SPV),通过合法的对外直接投资(ODI)程序将资金注入境外实体,由其在当地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参与 DeFi 业务。但在此过程中,必须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,且确保业务不向内地市场招揽客户,避免跨境违法风险。
从长远看,随着全球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监管科技的进步,未来 DeFi 在中国的合规化路径或许会逐渐清晰。一方面,监管部门可能在充分评估风险的基础上,探索制定针对 DeFi 的监管细则,引导行业规范发展;另一方面,DeFi 项目方也需要积极与监管沟通,主动适应监管要求,例如采用更透明的运营模式、加强用户身份识别与反洗钱措施等,以促进 DeFi 在中国实现合法、稳健发展。但在当前阶段,DeFi 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尚未明确,企业和个人参与其中仍需保持高度谨慎,避免触碰法律红线,遭受不必要的损失。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